1-2腕錶篇

跟懷錶比起來,腕錶的歷史相對短了許多,尤其再扣除掉早期不成熟的啟蒙階段,實際上大約只有一個世紀時間而已。但是因為腕錶從懷錶蓄積了許多能量,所以如果細細探查歷史就會發現,無論款式變化、技術革新、材質改良或者創意設計各方面,腕錶歷史的精彩程度絲毫不輸給懷錶。緊接著就讓我們細說從頭,以十六世紀英格蘭女王Elizabeth I伊莉莎白一世為開端,從裝飾性女用腕錶談起,再進入到實用性為主的現代腕錶時期,同享腕錶百年風華。

關於腕錶的起源,百達翡麗、寶璣跟卡地亞是多數人最先想到的品牌,但根據歷史記載,其實腕錶早在十六世紀就已出現。那是英格蘭女王Elizabeth I伊莉莎白一世,從其臣子兼好友萊斯特伯爵Robert Dudley所收到的禮物,那是個可以掛在臂章上的圓形鑽錶。然後大約在1790年代日內瓦錶廠Jaquet-droz et Leschot(現今Jaquet-droz雅克德羅的前身),曾經在帳本裡記錄著銷售出一枚可以掛在手鏈的錶。這兩個例子主要在凸顯出早期腕錶的角色,是女用裝飾配件功能,遠大於看時間的工具,而且這角色持續到二十世紀初,才被實用功能超前而且男、女通用。所以這時期的所謂「三件式腕錶」,意味著腕錶採活動式設計,錶頭可以掛在手鏈或手環上也可以卸除,當然多數以高貴材質製作並且鑲上鑽石珠寶,以達到呈現珠光寶氣之目的。

史上第一位擁有腕錶者,十六世紀時的英格蘭女王伊莉莎白一世。

 

腕錶為裝飾女性而生

百達翡麗於1868年,售予匈牙利Koscewicz伯爵夫人的第一枚瑞士腕錶,採用長方形錶殼搭配長方形機芯,用來鑲在黃金手鐲上面。
如今寶璣的那不勒斯系列錶款便是源自1812年為那不勒斯皇后設計的橢圓形腕錶。

 

如果只要是掛在手上的錶都算,那麼戒指錶早在十八世紀中葉就已大行其道了,但這充其量只是個小插曲。言歸正傳,腕錶真正浮上檯面大約是十九世紀初,其中最知名的例子就是Breguet寶璣大師依照那不勒斯皇后Caroline Bonaparte委託,於1812年設計製作完成的一枚橢圓形三問錶,並掛在金線編織的手環上。波蘭籍製錶師Franciszek Czapek,在還未跟Antoine Norbert de Patek(百達翡麗創辦人之一)合作之前,就擅長於製作腕錶,所以後來百達翡麗於1868年製作出第一枚瑞士腕錶,可謂順理成章。這枚售予匈牙利Koscewicz伯爵夫人的腕錶,採用長方形錶殼搭配長方形機芯,用來鑲在黃金手鐲上面,上述都是標準的三件式腕錶。如前所述,腕錶的女性配飾角色持續到二十世紀初,但其實有個特例,是德國海軍在1880年向Girard-Perregaux芝柏錶廠訂製兩千枚腕錶,這應該是史上首枚軍錶,也是最早的實用型腕錶,並且預告了腕錶的實用世代即將來臨。

 

實用型腕錶首度問世

巴西籍飛行先驅Alberto Santos-Dumont。
 

在二十世紀初之前,女性佩帶腕錶當裝飾,男性用懷錶看時間,幾乎是個不成文規定。這樣的觀點大約在1890年代開始有人提出質疑,並引發贊成跟反對兩派論戰。此時,1896年Longines浪琴幫Baume & Mercier名士製作女用腕錶,IWC萬國錶在1900年試著用懷錶機芯製作腕錶,Omega歐米茄也在1902年開始大量生產女用腕錶,算是為腕錶裝飾功能漂亮地謝幕。接著在1904年,法國珠寶商Cartier卡地亞傳人之一的製錶師Louis Cartier,為好友也是知名巴西籍飛行先驅Alberto Santos-Dumont的需求,設計時出錶殼兩端延伸出錶耳,再用錶帶繫住錶耳的佩帶方式,將錶固定在手腕上。如此一來Santos在駕駛飛機時一低頭即可閱讀時間,不用像過去還要費力地從口袋掏出懷錶,而這枚經常被冠上第一枚腕錶頭銜的Santos錶,嚴格來說,是如今實用功能世代的第一枚腕錶。

卡地亞於1904年為Alberto Santos-Dumont打造的第一枚實用性能腕錶。

 

勞力士達到腕錶精準度要求

卡地亞於1906年首創酒桶型錶殼,內部搭載圓形機芯。

 

卡地亞Santos腕錶出現,宛如打開禁錮已久的大門,實用型腕錶風起雲湧地展開屬於自己的時代。1905年歐米茄也開始生產男用腕錶,同年Rolex勞力士創辦人Hans Wilsdorf也嗅到趨勢來臨,在瑞士採購大批腕錶遠赴倫敦成立公司,準備從英國為出發點向全球推廣腕錶。1906年卡地亞推出第一款Tonneau酒桶型腕錶,1911年開始量產Santos腕錶。

1908年,Heuer Watch Co.(TAG Heuer豪雅的前身)錶廠推出一款腕錶、項鍊錶、懷錶三用的款式。1910年,勞力士腕錶在瑞士拿到第一張天文台證書,這也是製錶史上第一枚天文台腕錶;接著在1914年,勞力士腕錶在英國格林威治Kew天文台拿到A級精確證書,這個等級過去只有航海精密時計才能拿到,自此勞力士腕錶等同於精準時計的聲譽便不脛而走。對腕錶懷抱著壯志雄心的Hans Wilsdorf,解決了精準度問題,接著於1926年推出了首款能防水、防塵的Oyster蠔式錶殼,並在隔年由英國女性Mercedes Gleitze佩帶蠔式腕錶成功橫渡英倫海峽。解決了堅固耐用度的問題後,勞力士已準備好開始在腕錶領域發光發熱。

勞力士腕錶於1910年,在瑞士拿到腕錶界第一張天文台證書。
 
 
1914年,勞力士腕錶在英國格林威治Kew天文台拿到A級精確證書。

 

一次大戰促成腕錶大眾化

百達翡麗於1916年推出首枚打簧報時腕錶,是一枚鏈帶款五分問女錶。
 

直到1920年代末之前,市場上仍是懷錶當道,多數人仍無法接受男人佩帶腕錶的行為,從百達翡麗於1916年首度推出五分問腕錶,竟是為女性打造,當時社會氛圍由此可見一斑。真正促使社會大眾認同男人也可以佩帶腕錶的看法,進而開闢出大眾市場,要歸功於1914年發生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場上,地面的步兵跟火炮手,必須依賴腕錶以精確同步進行戰事;戰機飛行員也跟Santos碰到同樣問題,對腕錶有高度需求,這一切促使英國陸軍在1917年開始,發放腕錶到戰鬥部隊,成為軍事配備。

於是當1918年底士兵們凱旋歸國時,幾乎是人手一枚腕錶,於是腕錶不再是奢侈品或者女人專利,其風潮已經勢不可擋。1930年曾有個研究機構調查指出,當時市面上銷售腕錶跟懷錶比率,已經達到50:1的地步,由此可見一戰之深遠影響。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腕錶朝著三個主要方向發展,分別是造型、計時功能跟自動上鍊裝置。

 

裝飾藝術帶來深遠影響

卡地亞於1917年從戰場上法國坦克獲得靈感,製出Tank 坦克腕錶,堪稱首枚裝飾藝術風格腕錶。
 
IWC以Josef Pallweber的設計,所製作的數字顯示懷錶。

 

首先造型方面歸功於Art Deco裝飾藝術興起,帶動方形腕錶問世,其中最知名是卡地亞Tank watch坦克腕錶。這款錶在1917年由Louis Cartier從西線戰場上的Renault tanks雷諾坦克得到靈感,並將第一枚原型錶贈與勝利大功臣,美軍統帥John Joseph Pershing將軍。卡地亞在1918年開始製作這款錶,1922年開發出Tank Louis錶款,連帶促使Audemars Piguet愛彼、Vacheron Constantin江詩丹頓跟Jaeger-LeCoultre積家⋯等知名錶廠,投入方形錶製作。方形錶興起,另外還很有趣地帶動起數字錶流行,但它可不是電子式或液晶顯示,而是種被暱稱為Cortébert watch的道地機械錶。這錶主要特徵是小時跟分鐘都採數字盤顯示,所以面盤上沒有指針,只有兩個窗口用數字顯示時間。該機制於1880年代由製錶師Josef Pallweber研製成功,並且提供給IWC用來製作懷錶。因為上、下兩個窗口的編排實在太適合方形錶了,於是Pallweber授權給Cortébert錶廠製作機芯,但簡化為只有跳時,分、秒都用圓盤轉動,方形跳時錶於是蔚為潮流。

 

自動上鍊系統誕生

勞力士Perpetual movement恆動機芯,以專利360度旋轉的恆動擺鉈,加上高效率上鍊能力,為自動上鍊機芯樹立製作標竿。

 

自動錶雖然早在1780年代就出現於懷錶,但在腕錶當中卻直到1923年,才在英國製錶師John Harwood手中誕生,隔年取得瑞士專利。John Harwood的設計類似後來的撞鎚式自動上鍊,自動盤並非360度旋轉而是大約300度角活動,結構太過精細難以量產而且上鍊效率不高,該設計的貢獻只是提供一個有用的思考方向。其次,Harwood為提升錶殼防塵防水能力,捨去錶冠改用錶圈上鍊跟調校時間,這也讓人使用起來甚感不便。這諸多因素造成,即使Fortis跟Blancpain寶珀相繼投入生產,John Harwood的公司仍然很快地在1931年結束營業。所幸勞力士接手Harwood的設計,經過改良的Perpetualmovement恆動機芯在同年問世,以專利360度旋轉的恆動擺鉈,加上高效率上鍊能力,為後來的自動錶樹立製作標竿。

 

計時功能因戰事而起

計時功能腕錶的出現,大概跟一次大戰以及飛行員脫離不了關係,後來體育運動賽事漸漸風行,將這類腕錶推至頂峰地位。因此專長於航空計時器的Breitling百年靈,自然在這段歷史裡舉足輕重。

1915年百年靈創製出第一枚具備中央計時秒針以及30分鐘累積盤的計時腕錶,1923年首度將計時按鍵獨立出來並獲得專利,1934年第三代Willy Breitling為腕錶加上第二個歸零獨立按鍵,成為現代計時腕錶的基本樣貌。

浪琴於1940年代製作,第一枚飛返計時腕錶。
 
搭載知名的Cal.30CH機芯,浪琴18K玫瑰金飛返計時碼錶,製於1960年代。

 

早在1910年就推出計時腕錶,Longines浪琴也是這類錶款先驅之一,尤其1936年問世的第一個Flyback飛返計時功能機芯13ZH,以及1947年發表的30CH機芯,為浪琴樹立起崇高地位。還有百達翡麗也有建樹,1923年編號124824腕錶,是第一枚雙秒追針計時碼錶,2005年面世定價超過一千五百萬台幣的Ref. 5959,就以這枚腕錶為藍本製作。

百達翡麗製於1923年編號124824腕錶,是首枚雙秒追針計時腕錶。

 

保護鏡面裝置出現

製於1930年代的卡地亞Basculante翻轉腕錶,18K金錶殼搭配酒桶型手動上鍊機芯。

 

戰爭跟運動賽事除了促使計時腕錶流行以外,如何防止錶面破碎也是個重要議題。早期皆取材自獵錶,在腕錶上加個保護蓋或者窗格式錶蓋解決這問題,但這樣看時間總是不太方便。所以在藍寶石水晶材質出現之前,有些極具創意的發明出現,首先是1926年卡地亞申請專利的Cabriolet system翻轉系統,它利用一個支架將錶殼抬起後,藉由固定的中軸翻轉,打造出Basculante翻轉腕錶。1930年代江詩丹頓以百葉窗的概念,設計出以一個按鍵控制錶面扇葉開合動作達到保護作用的錶款,並且直接以Jalousie命名。1931年因為馬球運動的需求,積家設計出知名的Reverso翻轉錶殼,至今仍是品牌代表作,是其中最知名的例子。後來強化玻璃跟藍寶石水晶材質問世,這類做法便戛然而止。

積家Grande Reverso Ultra Thin Duoface Bleu大型超薄雙面翻轉藍面腕錶。
 
江詩丹頓於1990年代復刻的Jalousie百葉窗腕錶,以18K玫瑰金材質搭配18K白金葉片,內置手動上鍊機芯。

 

飛行錶風起雲湧

寶璣在1957年為法國空軍打造具備飛返計時功能的Type XX飛行腕錶。
 

1925年10月兩位瑞士人,申請了一種可防水、防塵的旋入式錶冠專利,後來並把該專利賣給勞力士,促成1926年勞力士蠔式錶殼問世,同時揭開了腕錶上天下海應付各種環境跟專業用途之序幕。最先冒出頭的專業錶款應該是飛行錶,1920年代初期,美國有位空軍軍官,構思出一種Hour angle時角腕錶,利用格林威治子午線跟太陽的夾角,計算出飛機位置的經度,既簡單又實用。於是包含IWC、積家、江詩丹頓與百達翡麗⋯等錶廠,當時都投入製作這種錶款,但其中最知名是浪琴Lindbergh林白飛行錶。因為這款錶採用了1927年首次飛越大西洋的查爾斯‧林白 Charles Lindbergh,設計的專利飛行尺規,即便不會駕駛飛機,佩帶起來也專業感十足。

浪琴製於1931年的林白飛行錶,精鋼材質錶殼內置Cal.12L機芯。

 

相對於民用飛行錶重視功能,軍用錶則要求視讀性、精準跟堅固性能,IWC發表於1936年大型飛行員腕錶52 T.S.C.就是一例。這款軍用飛行錶不僅有著天文台錶的精準度,符合當時導航精密腕錶的技術規格,並按照軍事要求規格設計,所以至今IWC Pilot系列錶款依然是品牌主力。還有Breguet寶璣大師的後裔Louis-Charles Breguet,其實曾在飛機製造業占有一席之地,他的產品曾經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有過重大貢獻,後來公司被法國知名的Dassault達梭公司購併才告中止。因為這段因緣際會,寶璣在1950年代為法國海軍空戰部隊,研製出Type XX飛行錶,該錶依據飛行搜索需求打造,外型兼顧結構牢靠,具備飛返計時功能,所以直到現在仍然廣受喜愛。

IWC製於1940年,提供給德國空軍的Ref. 431 B UHR飛行錶,精鋼材質,錶徑達55毫米。
勞力士蠔式腕錶1926年問世,也是史上第一款防水腕錶。

 

潛水錶從深度做文章

歐米茄Marine腕錶,製於1934年,18K金錶殼搭載Cal.19-4鍍銠機芯。

 

聊過天上飛的,接著來看看水底游的潛水錶。勞力士在1926年問世的蠔式錶殼,雖然有泳渡英倫海峽加持,但它畢竟只是一般防水而已,還算不上潛水錶殼。對此,歐米茄迅速在1932年以一款Marine腕錶回擊,該錶很特別地以雙層抽屜式錶殼達到防水能力,並在1936年由美國探險家WilliamBeebe佩帶該錶下潛約73米深度,證明Marine堪稱第一枚潛水錶。然後1948年歐米茄標誌性錶款Seamaster問世,該錶具備30米防水性能,不過防水100米的Seamaster 300卻遲至1957年才出現,100米的競賽被勞力士超前四年。1953年勞力士發表潛水錶界宗師級錶款Submariner,成為首款能防水深達100米的潛水錶,其旋轉錶圈搭配大型螢光刻度跟指針, 可方便潛水員讀取下潛時間。同時期,Blancpain寶珀則以法國精英潛水部隊成立者B o bMaloubier的設計為本,推出防水約91.5米的FiftyFathoms 五十噚潛水錶。

寶珀最早期的五十噚潛水錶,製於1960年代。

 

帶著腕錶到處去旅行

百達翡麗早期的世界時區腕錶,製於1940年型號Ref. 1415-1HU,具備計時功能跟脈搏計。

 

1940年代渡過經濟大蕭條時期後,全球景氣復甦,加上飛行器的普及,能夠指示各地不同時區的腕錶乃應運而生,而且有個人在此之前便嗅到商機。日內瓦製錶師Louis Cottier,早在民用國際航線剛開展時,就設計出使用方便操作簡單的世界時區功能,而且該設計很快地讓百達翡麗、勞力士、江詩丹頓與卡地亞⋯等多家錶廠感到興趣,並製成各式懷錶跟腕錶上市,這其中跟Louis Cottier配合最密切的是百達翡麗。百達翡麗從1937年開始推出世界時區錶,錶面上以24小時盤搭配24個時區的城市名稱,有些款式的中央還以琺瑯彩繪地圖點綴,是款非常成功的創作,所以某些早期錶款經常是拍賣會場的明星商品。另外,勞力士是考量飛行機師的需求,在1955年首創雙時區腕錶GMT-Master,一經問世就成為若干航空公司,包括著名的美國Pan Am泛美航空公司的指定錶款,其矚目特色為24小時刻度的雙色調錶圈,搭配中央第二時區指針,讓操作簡便而且方便讀取時間。

 
勞力士首枚GMT-Master雙時區腕錶,24小時刻度的雙色調錶圈非常引人注目。

 

競爭範圍擴展至太空

歐米茄超霸錶在1965年通過NASA嚴格測試,成為第一枚太空人配備腕錶。

 

不只民航機跟軍機而已,面對1960年代美、蘇兩強的太空競爭,腕錶同樣在當中占有重要位置,最知名例子是歐米茄Speedmaster超霸錶,其實超霸錶並非專為太空探險所開發,而是為了車迷以及賽車手追逐速度感所設計。1964年NASA美國太空總署為了任務需求,向多家製錶商提出所需的錶款規格與報價,結果只有四家回覆,歐米茄是其中之一。後來NASA對這些品牌錶款進行一連串嚴格測試後,只有歐米茄提供的三枚超霸錶順利過關,因此從1965年開始參與太空飛行任務的超霸錶,便有了登月錶的美名,於是品牌也順勢推出Speedmaster Professional登月錶系列,至今仍是最熱銷錶款之一。超霸錶會雀屏中選的原因之一,是它內置高素質手上鍊機芯Cal.321(後來改為Cal.861跟Cal.1861)。在1970年代末之前,市面所有計時機芯都是手動的,直到1970年代中期才開始醞釀兩款自動計時機芯,分別是百年靈、Heuer(豪雅錶前身)、Buren-Hamilton(漢米爾頓前身)跟Dubois-Depraz(機芯模組廠)共同合作開發的Chrono-matic Cal.11,以及Zenith 的5Hz高震頻El Primero 3019PHC。這兩枚機芯都不約而同地在1969年先後發表,但是先完成的Cal.11並未占到
好處,因為它在震頻、上鍊效率、動能與功能各方面都不如El Primero。話雖如此,El Primero的命運也好不到哪裡,因為很快地石英革命到來,1975年時,製作El Primero的藍圖跟工具,就已被丟棄一旁閒置了。

為應付極端嚴苛的環境,NASA在徵選登月錶時,實施了簡直像要摧毀腕錶的測試過程。

 

石英風暴讓人措手不及

其實Seiko精工石英錶並非第一個挑戰機械錶地位的產品,早在1950年代,瑞士就已經研發出來以電子導線驅動擺輪的第一代電子錶。1962年時更是大動作,百達翡麗與歐米茄等二十個品牌於瑞士Neuchâtel,成立了電子腕錶創建中心(Centre Electronique Horloger),希望集體研發出一個跨越世紀的未來機芯,並且在1969年時推出第一只石英機芯Beta-21。石英錶利用電池來驅動石英振盪器,不僅精準度遠勝機械錶,製作成本更相對低廉。同一年,日本精工也推出了商品化的石英錶35SQ Astron,並且大動作地選擇在1969年12月25日首賣,這一舉打響石英錶名號並且擊垮還沒做好準備的瑞士錶廠,展開了被製錶業稱為石英風暴(Quartz Crisis)時期,大約在1990年代中期之前,都由石英錶獨霸鐘錶市場。

 

保存實力勵精圖治

愛彼於1972年發表皇家橡樹系列腕錶。

 

有著數百年製錶根基的瑞士錶廠,當然不會懦弱無能地坐以待斃,在石英錶風行的年代,依然有瑞士品牌努力開發新產品勇敢面對逆境,最好的例子是先後於1972跟1976年發表的愛彼Royal Oak皇家橡樹系列以及百達翡麗Nautilus金鷹系列。這兩款以精鋼材質為主的高級運動錶,運用堅固的錶殼結構搭配獨特造型,為瑞士錶的寒冬帶來一股暖流。還有寶珀在機芯大廠Frédéric Piguet支持下,毅然決然在1982年推出全系列機械錶,也是帶動機械錶復甦的功臣之一。接著在1983年有了更重要動作,瑞士銀行團代表Nicolas G. Hayek,接受當時瑞士最大製錶集團ASUAG委託,策劃執行反攻日本石英錶的方案,推出價格更低廉、全塑膠材質、自動化大量生產的Swatch石英腕錶,這款佈滿各式創意圖案的低價石英錶,被定義為藝術與時尚精品,發表後果然成功扳回一城,讓瑞士製錶業再次看見曙光。Hayek接著在1985年將瀕臨破產的ASUAG與SSIH公司統整為Swatch集團,集各家資源於一身,為瑞士製錶找到了與石英錶分庭抗禮的契機。

Nicolas G. Hayek堪稱瑞士製錶業救星。
 
 
色彩繽紛的Swatch腕錶,是Nicolas G. Hayek救亡圖存第一步。

 

集團化團結抗敵

 

Swatch集團吹起反攻號角後,1986年愛彼跟百達翡麗分別以全球首創超薄自動上鍊陀飛輪腕錶以及Ref. 3970萬年曆計時腕錶熱烈回應。但最精彩在1989年,百達翡麗歡慶品牌成立150周年,特地為此歷史里程碑打造多款傑作,包含Ref. 3960軍官式腕錶以及Ref. 3969暱稱「獨眼龍」的跳時錶,當然最精彩是具備33項功能的Caliber 89超複雜懷錶,它成為史上最複雜時計,至今無人可以望其項背。Caliber 89問世後,一舉將百達翡麗聲勢推向頂峰,眾頂級品牌莫不起而效尤,鑽研大複雜功能製作。於是寶珀在1992年發表1735大複雜功能腕錶;IWC緊接著在1993年為紀念建廠125週年,推出品牌巔峰之作Il Destriero Scafusia「沙夫豪森戰駒」腕錶。1995年,百達翡麗Ref. 5004雙追針計時萬年曆錶問世,雖然複雜度不及前者,但卻堪稱史上最成功、增值幅度最高的複雜功能腕錶,因此拍賣會經常拍出超過千萬台幣高價。1996年愛彼推出具備三問、追針、萬年曆跟月相功能的Cal. 2885自動上鍊機芯,製作成品牌有史以來最複雜錶款,為這波複雜競賽暫時劃下句點。

1986年愛彼推出全球首創超薄自動上鍊陀飛輪腕錶。

型號Ref. 3970R,百達翡麗於1986年發表的萬年曆計時腕錶。

 
型號Ref. 5004雙追針計時萬年曆腕錶,是拍賣會上增值幅度最高的錶款之一。

 

限量紀念成了價值保證

為慶祝1997年百達翡麗日內瓦新場落成,品牌推出Ref. 5500 Pagoda腕錶,寶塔型錶殼廣受喜愛。

 

1997年,百達翡麗座落於日內瓦市郊Plan-les-Ouates地區的全球總部兼全新廠房落成,品牌特地推出Ref. 5029三問錶以及Ref. 5500 Pagoda腕錶以資紀念,這兩枚腕錶果然不負眾望,成為繼150週年紀念錶之後,拍賣會上的熱門品項之一。同年Panerai沛納海加入歷峰集團後首發的重量級錶款PAM00021 Radiomir手上鍊腕錶,以品牌首個腕錶造型搭配勞力士機芯,成功引起話題,並預言了品牌即將迅速成功走紅。1998年,卡地亞推出Collection Privée Cartier Paris(C.P.C.P.)巴黎獨特珍藏系列,開始進軍高級製錶行列。

以品牌首個腕錶造型搭配勞力士機芯的PAM00021腕錶,為沛納海開啟瘋狂追逐的風氣。

 

機械創意與革新

百達翡麗先進研究計劃成果,GyromaxSi平衡擺輪以及Spiromax矽游絲。
雅典錶的Freak腕錶在2001年問世,首見以矽材質打造的擒縱零件。

 

迎迎接二十一世紀前夕,錶廠從複雜功能轉而開始精進機芯結構與材質。1999年,歐米茄跟英國製錶大師George Daniels購買Co-axial escapement同軸擒縱裝置的專利,改製成Cal.2500機芯發表。2000年,勞力士為重新演繹Cosmograph Daytona迪通拿計時碼錶,推出全新自製機芯Cal.4130,迎接新千禧年到來。2002年適逢愛彼皇家橡樹系列問世30週年,品牌特地以一款皇家橡樹概念錶,展現多項研發成果,包含Alacrite 602超合金錶殼、蛇形避震陀飛輪、動力品質指示器、錶冠功能指示以及線形儲能指示⋯等。同年,Ulysse Nardin雅典錶也推出十足創新的Freak卡羅素陀飛輪腕錶,以機芯底板為時針,整組雙向擒縱裝置為分針,特立獨行的結構充分說明「概念」的未知性。2005年,百達翡麗成立專屬團隊,進行名為“Advanced Research”的先進研究計劃,成果是錶壇首創以矽晶體製作擒縱輪,為打造精確、零耗損、無摩擦、免保養的擒縱裝置而努力。後來該計劃也不負眾望在2011年時完成矽晶體擒縱裝置的目標,包含GyromaxSi平衡擺輪、Pulsomax擒縱輪跟擒縱叉以及Spiromax矽游絲。於此同時,寶璣也緊接著開發出完全由矽材質製作的擒縱裝置,其中的游絲更是首度以矽材質完成具上繞弧度的寶璣式游絲,也因此讓寶璣能在日後於機芯中引入創芯裝置「磁力樞軸」。2006年,愛彼則朝向傳統思考,以18世紀detent棘爪式擒縱為藍本,改製為愛彼獨家擒縱系統,跟矽材質的光芒新、舊相互輝映。

為迎接新千禧年,勞力士發表全新Cal.4130自動計時機芯。

 

歐米茄於1999年開始裝置在Cal.2500機芯的同軸擒縱機構。

 

超複雜功能競爭不停歇

積家Reverso grande complication à triptyque三面超複雜腕錶,共具備17項功能。

 

超複雜功能錶的競爭在高級品牌之間從不停歇,2005年江詩丹頓為紀念創廠250周年,推出Tour de l'Ile超複雜雙面腕錶,Tour de l'Ile正、反兩面共可顯示高達16項功能,僅生產七枚,當時定價四千多萬台幣。2006年,積家利用Reverso錶殼的優勢,創製出Reverso grande complication à triptyque三面超複雜腕錶,共具備17項功能,最厲害是內部一個精巧連動機構,在錶殼回到定位時,機芯便可推動底座上的萬年曆跟月相功能精確運轉,以一個機芯同時驅動著三個錶盤上的功能,達成錶壇創舉。2008年,寶璣為保留貴重歷史資產,僅憑藉著極少的文件資料跟圖檔,成功復刻出編號1160 "Marie-Antoinette"瑪麗安東尼懷錶。2013年A. Lange & Söhne朗格跟百達翡麗都不約而同發表了新款超複雜功能腕錶,前者推出Grand Complication超卓複雜腕錶,具備十項顯示、八大功能、僅限量六枚;後者發表Ref. 6002超複雜腕錶,是以Ref. 5002為藍本加上手工雕刻以及內填琺瑯和掐絲琺瑯打造錶盤的升級版本。

朗格於2013年發表的Grand Complication超卓複雜腕錶,具備十項顯示、八大功能、僅限量六枚。

 

王者鉅作再創新里程

創辦於1839年,百達翡麗在2014年為慶祝175週年,照例發表多款精彩鉅作,其中一枚堪稱錶王的王者之作是Grandmaster Chime Ref. 5175大師弦音超複雜腕錶。Ref. 5175具備多達二十項功能;創新部分由包含報時鬧鐘跟日期報時等六大專利擔綱演出;獨特性則在於它是品牌首款不分正反面的雙面可翻轉腕錶。該錶的問世不但進一步鞏固百達翡麗王者寶座,同時也為複雜錶的競爭,樹立全新里程碑。緊接著在2015年,江詩丹頓趁品牌創立260周年由閣樓工匠特別訂製團隊以八年時間完成超複雜懷錶Ref. 57260。除了擁有鐘樂大小自鳴、三問報時與萬年曆等複雜功能外,更搭載希伯來萬年曆和黃道十二宮等特殊曆法以及雙逆跳追針計時等創新功能,總共多達57項功能,搶下史上最複雜時計桂冠。

百達翡麗1 7 5 週年紀念大作,Grandmaster Chime Ref. 5175大師弦音超複雜腕錶。

本篇相關辭典
ASUAG 瑞士製錶總公司

是Allgemeine Schweizerische Uhrenindustrie的簡稱,成立於1931年。早期以提供機械錶機芯零件為主,曾是瑞士製錶業最大的零件供應商。1970至1974年間ASUAG大幅成長,開始併購部份製錶品牌,全盛時期擁有ETA、Oris、Longines與Rado等知名品牌。但之後受到石英風暴影響,在1982年左右跌至谷底,並在1985年由Nicolas G. Hayek將旗下品牌統整入Swatch集團。

圖說:浪琴在1931年為飛行家查爾斯‧林白製作的飛行定位腕錶。
Beta 21

百達翡麗與歐米茄等二十個品牌於1962年在瑞士Neuchâtel成立電子腕錶創建中心(Centre Electronique Horloger),並在1969年時推出第一只石英機芯Beta-21。
Cortébert watch 方形數字錶

或指方型跳時錶,這錶主要特徵是小時跟分鐘都採數字盤顯示,所以面盤上沒有指針,只有兩個窗口用數字顯示時間。該機制於1880年代由製錶師Josef Pallweber研製成功,並且提供給IWC用來製作懷錶。因為上、下兩個窗口的編排實在太適合方形錶了,於是Pallweber授權給Cortébert錶廠製作機芯,但簡化為只有跳時,分、秒都用圓盤轉動,方形跳時錶於是蔚為潮流,並被暱稱為Cortébert watch。

圖說:標準的1910年代Cortébert watch,主要特徵是小時跟分鐘都採數字盤顯示,面盤上沒有指針,只有兩個窗口用數字顯示時間。
Oyster case 蠔式錶殼

勞力士從生蠔得到靈感,製作出的第一款防水錶殼。由四個部份組成,以錶圈鎖入有螺旋紋的中殼做為錶身,底蓋同樣通過旋轉鎖緊的方式和錶身連接,然後錶圈和底蓋內各有兩個軟金屬密封圈以增加密閉性。錶冠也同樣利用此旋緊方式和錶身相連,防止灰塵與水氣從任何縫隙進入錶殼。

圖說:蠔式錶殼是勞力士第一款防水錶殼,它的結構方式,也成為後來防水錶共同採用的標準規範。
Perpetual movement Mouvement perpétuel 勞力士恆動機芯

在恆動機芯於1931年問世之前,自動上鍊系統仍是撞陀式,上鍊效率不高且過於精密無法量產。恆動機芯改良自John Harwood的發明,以專利360度旋轉的恆動擺鉈,加上高效率上鍊能力,為後來的自動機芯樹立製作標竿。

圖說:改良自John Harwood的發明,勞力士恆動機芯以專利360度旋轉的恆動擺鉈,加上高效率上鍊能力,為後來的自動機芯樹立製作標竿。
Santos Watch 山度士錶

巴西裔飛行先驅Alberto Santos-Dumont向其友人製錶師Louis Cartier提出需要一只隨時能查看時間的錶。因此Louis Cartier在1904年設計出加上錶耳及錶扣,藉以連接錶帶,將錶固定在手腕上的Santos腕錶。此款式也在日後成為第一款量產的腕錶。
SSIH 瑞士鐘錶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全名為Société Suisse pour l’Industrie Horlogère,1930年二月時由Tissot與Omega兩大製錶品牌合併而成。曾是瑞士第二大製錶集團,在1960年代初因趕上大量化生產低價腕錶潮流而大幅成長。但隨後受石英風暴衝擊而瀕臨破產,在1985年由Nicolas G. Hayek將旗下品牌統整入Swatch集團。

圖說:SSIH成立初期生產的抽屜式腕錶面盤上還刻著Omega與Tissot雙商標。